阿特光年選書人 -蘇明如-

 
 
 

蘇明如/策展人、大學教師、文藝顧問

書蟲。影癡。旅人。
策展人。大學教師。文藝顧問。
把觀光探索視為文化研究的田野現場。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博士。
實踐大學文化與創意學院觀光管理學系專任副教授。
為文化、藝術、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與觀光場域之論述與行動者。
著有《文創與城市》、《文化觀光》、《老產業玩出新文創》、《台灣博物館散步GO》、《觀光小鎮漫遊趣》等學術與旅行著作,獲文化部認識台灣選書推介與好書大家讀等多項獎項。

-
書單

《美的沈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彩色珍藏版),蔣勳
《托爾斯泰藝術論》列夫.尼可拉葉維奇.托爾斯泰
《論攝影》蘇珊桑塔格
《柏拉圖文藝對話集》柏拉圖
《倫理學》史賓諾莎
《戀人絮語》羅蘭巴特
《小王子》聖修伯里
《看不見的城市》卡爾維諾
《摩擦.無以名狀》夏宇
《辛波斯卡》Wislawa Szymborska
《法國電影新浪潮》焦雄屏
《電影的故事》(絕版) 馬克.庫辛思
《奇士勞斯基論奇士勞斯基》(絕版) Krzysztof Kieslo
《王家衛的映畫世界》(絕版)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觀光客的凝視3.0》約翰.厄里/ 約拿斯.拉森
《旅行的意義:帶回一個和出發時不一樣的自己》克雷格.史托迪 
《在西拉雅呼喊全世界:褚士瑩發現台灣之旅》褚士瑩
《旅行的異議》(絕版) 伊莉莎白‧貝克
《旅行魂》(絕版) 褚士瑩

-

來自閱讀星球博物館的一封信

HI,雄獅星空的閱讀旅人們,這封信是個邀請,邀請您來造訪我的「閱讀」星球博物館,我是蘇明如,是這個博物館的策展人,讓我們啟動一場「Curator Talk」。 

入口大廳

首先,每個博物館(或一個展)都有它的策展理念,它最常在一開頭的明顯區域「入口大廳」就會看到。

如果「宇宙」就是我們的博物館,宇宙的終極價值是「連結」。

這裡的每一座展廳,都是一個獨立星球,用著我們理解或未知的方式彼此連結。每座展廳都有無盡的典藏,但這次的光年選書,我們每個星球展廳主要會遇見一到四本藏書,有虛擬有實體,讓我們啟程吧!

而作為閱聽旅人,在這些策展人想告訴您的顯明文案之外,也歡迎您觀賞的同時,一路猜猜博物館隱微的策展邏輯?

策展人在想什麼?為什麼博物館長成這樣?
如果是妳/你,又會是怎樣的博物館典藏?
擁有「自主性」可是讀者/觀眾的莫大樂趣。

第一座星球展廳名為「藝術」

◎典藏登錄號01 《美的沉思》

有沒有什麼閱讀的啟動,讓妳/你成為了後來的自己?

這是博物館的第一本藏書,18歲時的自己,遇見我的大學老師蔣勳老師的《美的沉思》,哇這種課堂教材也太令人嚮往了。

從當年的黑色封面到後來的全彩印刷。您有留意到出版社是「雄獅美術」嗎?是的,雄獅美術餵養了一整個世代的美術心靈,深深感謝。所以,這一定是典藏登錄天字號第一號。

也或許,您已經猜到這個博物館的策展邏輯了?

是的,它是擴延的旅行,每一本選書都很有「擴延感」,從作者蔣勳老師可以擴延出很多攸關「美」的著作;從出版社雄獅美術當然也是,連美術辭典都有喔。

之後的每座星球也都是這樣的「憧憬」的典藏,滿滿「沈浸式」體驗。

◎典藏登錄號02《藝術論》

「藝術是藝術家情感體驗的真摯傳遞。」「將來的藝術~」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用近乎寫作福音書的懇切,想要弄明白「藝術」到底是什麼?以及他認為的藝術該有的模樣,無論是困惑、同意還是反對,都在在影響了不同世代的文藝青年。

◎典藏登錄號03《論攝影》

攝影是什麼?影像如何影響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我們能不能對於「照片即真相的再現」這個單純的預設有更徹底的懷疑?

那些年,妳還很年輕,閱讀是妳的出口。然而作為女性讀者,人類的文化史是His-story,藝術家、哲學家多數是男性作者,那時妳發現了Susan Sontag,她怎麼這麼迷人?《論攝影》是妳那時的案頭書之一。

除了寫作被譽為「攝影界的聖經」的本書之外,從《反詮釋》到《旁觀他人的痛苦》,絕對有大腦做思考SPA的力道。

作為當代文化思潮的巨星,雖然被視為公共知識分子,但桑塔格說她不會用「知識分子」來描述自己,她自己的用詞會是「作家」。

作家用非凡的文采,提醒讀者敬重經典但質疑權威,發展自己品味,無論是藝術,或是對於世界獨有的視野。

第二座星球展廳名為「哲學」

◎典藏登錄號04《柏拉圖文藝對話集》

「人們愛上的究竟是什麼?」

愛是否具有道德的判準?這樣的道德是否與政治息息相關?

古希臘哲人柏拉圖《斐德羅篇》《會飲篇(饗宴篇)》《理想國》和《法律篇》等八篇對話,用「蘇格拉底式的對話法」思考文藝,得出「美是難的」的提醒。

而在柏拉圖的洞穴之外,「理型」究竟是什麼呢?這本書邀請一起進入哲學思考的饗宴。

◎典藏登錄號05《倫理學》

透過研磨鏡片的荷蘭哲學家史賓諾莎(Benedictus de Spinoza,1632-1677)的視角來觀看神、世界、人。

他是這樣說的,「不要哭、不要笑、要理解」,「在永恆的形象下觀看」,獲得內心的「和平」。

◎典藏登錄號06《戀人絮語》

符號學大師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於1977年出版的晚期代表作《戀人絮語》將愛情場景中的各種片段,化成詞條,詮釋註解愛情的細節樣貌。

比如書中第三個情境為「真可愛」,巴特對此情境的內容提要為「可愛。說不清自己對愛戀對象的愛慕究竟是怎麼回事,戀人只好用了這麼個呆板的詞兒『可愛』!」

這本奇書,不需要被權威綑綁,讀者可以自己解讀,巴特的理論是這樣說的「讀者之生,要以作者之死作為代價」。

第三座星球展廳名為「文學」

◎典藏登錄號07《小王子》

因為妳/你知道,我也知道,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都變成了來自小行星B-612的小王子口中的那些「奇怪的大人」了。

「真正重要的事物,用肉眼是看不見的,只有用心,才能看的清楚。」

謝謝飛行員作家聖修伯里身處沙漠的美麗與孤寂。

謝謝小王子和他的玫瑰、狐狸、B612星球,帶給我們的每一次重新相信。

◎典藏登錄號08《看不見的城市》

看不見的還有無疆界小說家Italo Calvino1972年的經典《看不見的城市》。

黃昏的御花園中,年老的大蒙古帝國之王忽必烈,凝神傾聽來自威尼斯的青年旅人馬可波羅向他描述記憶的城市,欲望和記號的城市,死亡的城市,所有他統領但似真似幻、看不見的城市⋯⋯。

有關於城市的欲望、符號、古典、名字的想望;有湖的、橋的、洞穴的、海岸的、島嶼的、山崖的、天空的、連綿的、城牆的、博物館的、貿易的、戰爭的、防禦的、自然與文化遺產的城市記憶。

他是一個漂移的論述編造者,不僅僅是在時空旅行,也在心靈中旅行,漂移的位置,正對應了漂移多變的論述。年少的時候,嗜讀卡爾維諾,令人感動的不是文中馬可波羅的博聞奇遇,而是描述城市的人文主義。

◎典藏登錄號09《摩擦無以名狀》

然後有一天醒來忽然問自己
這就是未來嗎這就是從前所耿耿於懷的未來嗎
困惑
那些離開現代美術館被一幅倒掛的畫所傷的人
匆匆
回家以後坐在椅子上想想很久
是不是我們曾經一起死過大家看起來都那麼眼熟
但風是黑暗門縫是睡冷淡和懂是雨
突然是看見混淆叫做房間

重組現代詩教母夏宇的詩集,每本都令人愛不適手,《備忘錄》、《腹語術》、《摩擦‧無以名狀》、《Salsa》、《粉紅色噪音 Pink Noise》、《這隻斑馬》/《那隻斑馬》、《詩六十首》、《88首自選》、《第一人稱》、《羅曼史作為頓悟》、《脊椎之軸》。

當然不讀詩的時候,妳/你也可以聽她以李格弟之名寫的詞:親愛的你在煩惱些什麼呢/痛並快樂著/雨水一盒/失明前我想記得的47件事/Play 我呸/等兩百首。

◎典藏登錄號10《辛波絲卡》

「每個開始,畢竟都只是續篇。」

「我的存在不需要別人來定義。」

「當代詩人對任何事物皆是懷疑論者,甚至──或者該說尤其──對自己。」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當代最迷人的桂冠詩人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註解了〈博物館〉,「因為永恆缺貨,一萬件古物在此聚合。至於我,你瞧,還活著。和我的衣服的競賽正如火如荼進行著。」

〈在一顆小星星底下〉她寫道:「我為自己不能無所不在向萬物致歉。我為自己無法成為每個男人和女人向所有的人致歉。我知道在有生之年我無法找到任何理由替自己辯解,因為我自己即是我自己的阻礙。」

波蘭大師導演奇士勞斯基看到了辛波絲卡的〈一見鍾情〉說,「這首詩所表達的意念和《紅色情深》這部電影十分相近。於是我決定自己留下這本詩集。」

第四座星球展廳名為「電影」

◎典藏登錄號11(絕版號)《電影的故事》《奇士勞斯基論奇士勞斯基》《王家衛的映畫世界》

我們從詩的星球來到另一個星球,這是一個虛擬星球,叫做「電影」,與電影相關的很多書已經被收在絕版書展示,比如《奇士勞斯基論奇士勞斯基》、《王家衛的映畫世界》、《電影的故事》等,但沒關係,在這個展廳星球,更重要的當然是直接去閱讀電影。

奇士勞斯基的《雙面維諾妮卡》、《機遇之歌》、《十誡》、《藍色情挑》、《白色情迷》、《紅色情深》,如果他沒有太早離開人世,據說下個系列計畫要拍神曲,但丁的煉獄地獄天堂,到底會怎樣詮釋呢?在後來的年歲裡,我偶爾會想起這件事情。

而我永遠無法說出奇士勞斯基的電影中,究竟最喜歡哪一部,因為就像另外一位也很愛的香港導演王家衛一樣,每部電影其實都是同一部。從《阿飛正傳》、《重慶森林》、《花樣年華》到《一代宗師》,「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溼的。」「有燈就有人。」

如果書蟲也是影癡,那可以延伸閱讀至一部縱跨百年、橫貫東西的世紀電影史詩。北愛爾蘭導演馬克庫辛思根據其同名鉅作《電影的故事》翻拍,博引上千部影史經典,絕對是一窺電影堂奧的影痴首選。書絕版了,電影或許還有機會找找。

◎典藏登錄號12《法國電影新浪潮》

在電影的星球,除了直接看電影,我們還是可以佐書。

總有些電影又像詩、又是音樂、又是戲劇。是的,我要說的是「法國電影新浪潮」。

新浪潮導演自己就是影癡,窩在法國電影圖書館看各國電影沒字幕也照看不誤,他們在現實中尋找漂蕩的意義,巴黎屬於我們,巴黎不屬於任何人,他們穿越類型、迷宮、現實、奇異、戲劇,非因果邏輯並夾雜存在主義,故意違反讓觀眾不安,充滿問號?散亂就是它的主題,一切都是可疑的。

新浪潮「新」在哪裡?「新」在意識形態,歸零創新。

看著新浪潮的作品,想著自己是誰,相信法國新浪潮的人是怎樣的人?

新浪潮電影的反思提醒著我們,線性世界會不會有另一種螺旋動力的循環可能?或者有很多樣的有機的線?

如果想從電影的虛擬星球降落在文字之上,那麼台灣新電影運動的超級推手焦雄屏老師的《法國電影新浪潮》,足以一窺電影敘事的反叛發聲,不只在法國、在台灣,新浪潮當然也發生在全世界。

第五座星球展廳名為「旅行」

◎典藏登錄號13《觀光客的凝視3.0》

從第四座電影星球的閱讀延伸前來,我們來到第五座星球「旅行」,它也是個延伸閱讀的星球,因為重點其實也不是書,而是真實的旅行體驗。

社會學家John Urry在90年代就以「 觀光客的凝視」開展研究。他借用了傅柯「醫學凝視」的概念:傅柯認為,「醫學凝視」藉由語言與視覺人的人為構造,使用不同的科技與技術,以此將原本不可見的東西變成可見。

觀光客的「凝視」(gaze)並不是一種自然的、先天存在的觀看方式。

「旅行Travel」到「觀光/旅遊Tourism」。我們「看到」了什麼?「看」與「被看」之間又產生什麼樣的關係?觀光的「展演」特性,在這本引人入勝的學術書展露無疑。

◎典藏登錄號14《旅行的異議》(絕版號)到《旅行的意義》

在「凝視」之外,什麼是旅行的「意義」?或是旅行的「異議」?透過記者伊莉莎白∙貝克的眼光與文筆,走訪十國四大洲,一場探究僅次於石油、金融的全球第三大產業觀光旅遊的報導之旅,想必是深度旅人喜愛的閱讀況味。

在報導文學的絕版號之外,《旅行的意義:帶回一個和出發時不一樣的自己Why Travel Matters》也可以一窺「嚴肅旅人」的樂趣。

◎典藏登錄號15《旅行魂》(絕版號)到《在西拉雅呼喊全世界》

閱讀的宇宙或許無窮無盡,但我們的閱讀星球博物館之旅,來到尾聲。如果博物館第一本藏書是大學老師蔣勳老師的書,那最後一本就以總是示範著自主性的,我的另一位迷人老師,旅行家褚士瑩阿北的《旅行魂》以及《在西拉雅呼喊全世界》來陪伴旅行。

出道很早的NGO公益旅行家,後來去法國學「哲學」,跨國研討「複雜性科學」,近期著作《我為什麼去法國學哲學》、《野蠻生長》、《看見自己說的話》、《別慌,一天只做三件事就好》,都能一窺旅行家交織哲學踐行的神奇魔力。也或許,在曼谷昭披耶河畔、在加拉巴哥群島、在波士頓海濱、在南極、在台灣,你我都有機會以線上或實體哲學工作坊之名相遇。


在路上ON THE ROAD

阿特光年 art light-year。在人類的靈光、浩瀚的書海間,總是既偶然又必然的,妳/你會在某個時間點遇見一本書,「湧現」著某種像從哪個時空呼喊妳/你的無限創意。像是中世紀沙漠之間的伊斯蘭旅行家伊本巴圖卡在呼喚你,也像是亞得里亞海小島上的青年馬可波羅在衡跨東西的看不見的城市。

妳/你相信真心喜愛閱讀的人們,如果有群性,會「湧現」成為某一種意義上的藝術家、哲學家、文學家、影癡,或旅人。

這就是這個閱讀星球博物館的策展邏輯。

光年選書,以書會友,在閱讀的路上,謝謝您,我的每一位書友同伴!祝您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