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光年選書人 -楊雨樵-

 
 

楊雨樵
民間譚言說藝術表演者、獨立撰稿人

喜歡散步,喜歡樹的屍骨。專職為口頭傳統民間譚(oral tradition folktale)的口頭表演藝術家,並從事口傳文學、戲劇與電影的敘事學、故事詩學與比較故事學研究,定期舉辦「世界民間譚」展演式講座。曾修習鋼琴與聲樂,除舉辦或參與音樂會外,亦開發融合聲樂、自由即興與口頭表演藝術,展開《聲熔質變——Anamorphosis & Anatexis》與《詩(屍)術流散——Necromantia dispersus》系列的實驗聲響演出,曾受邀參與「時間另類指南」、「失聲祭」、「南方以南」、「台東聲音藝術節」等展覽與表演活動。2023 年獲國藝會補助,赴法國巴黎與長笛演奏家周少葳演出專輯《[砅]:聲音、民間 譚、影像》系列音樂會。自 2019 起,擔任高雄市電影館講師與衛武營劇場體驗教育計畫業師至今。個人著作,包含甲骨文異譚《藝》、《易》、《一》等,文字散見於國藝會線上誌、Artalks、影展手冊、Giloo 紀實影音等線上平台,以及《幼獅文藝》與《MUZIK》等紙本刊物,另出版詩集《肸蠁》。2022年開始積極參與 AI 生成藝術的探索與嘗試,並與 Midjourney AI 協作出版漫畫《鵲之終末的目擊者》。

-
書單

《論萬物的本質》 陸克瑞提烏斯
《白居易詩》(絕版),傅東華
《川端康成掌中小說集1 掌の小説》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掌中小說集2 掌の小説》 川端康成 
《怪誕故事集》 奧爾嘉.朵卡萩 
《抽屜裡的生態箱》 九井諒子 
《影像的閱讀》 約翰.伯格
《雕刻時光》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敞墳之地》 傑森.德里昂, 麥可.威爾斯 
《數學是什麼?》(上 / 下套書) 瑞赫德.庫蘭特, 賀伯特.羅賓斯, 伊恩.史都華
《進入數學世界的圖畫書》 安野光雅 
《The magic mirror of M.C. Escher》 Taschen出版
《一千零一夜》(全10冊),不詳 
《伊歐涅斯柯戲劇選集》 EugeneIonesco  
《邁向王道》 艾芙烈.葉利尼克
《包浩斯的女性藝術家》伊莉莎白.奧托, 派翠克.洛斯勒
《藝術、知覺與現實》宮布利希, 霍赫伯格, 布萊克
《蒙塵繆斯的微光》瑪柔.T.努姆能 
《大轉向:文藝復興的開展與世界走向現代的關鍵時刻》葛林布萊
《木蘭與麒麟:中古中國的突厥-伊朗元素》陳三平

-
給讀者的一封信

 現在軍官開始拼寫紙條上的字樣,接著又整段連起來唸一遍。「上面寫『要公正!』」軍官說,「你現在可以讀了。」旅行者俯身在紙上,軍官怕他碰到紙,又把紙挪開一些;旅行者雖然沒說什麼,但顯然他還是無法讀。「上面寫『要公正!』」軍官又說了一次。「大概吧,」旅行者說,「我相信上面是這樣寫的。」

                                             ——卡夫卡,〈在流放地〉

 

各位讀者,在上面這段頗為奇異的引文之後,我其實想要分享各式各樣的書。作為一位以敘事學及其研究為主軸進行創作的藝術家,我最感興趣的事情,就是觀察人是怎麼敘述一件事的。其中,我又特別喜歡去看那些在精短輕盈的篇幅當中,如何將一個故事世界(包含非虛構的故事世界)展開給接受訊息一方的人觀看的過程。

這其中,彷彿理所當然地,能夠看見連續千個夜晚講述故事的莎赫札德的驚人勞動。但除此之外,我還想要另外分享一些有趣的講述。其中陸克瑞提烏斯的《論萬物的本質》(徐學庸 譯),是我每天在床頭閱讀的書籍,當然這些萬物運作的道理,到現在已經有很多部分被調整或糾正,但看著他「如何」基於他自己的觀察與記憶來描述他的猜想,實在百看不厭。此外,由傅東華選註的《白居易詩》,雖然外觀看起來嚴肅而陌生,但白居易同樣在他的作品中,以帶韻律的形式講述他的觀察、猜測與判斷。

接著,我想要分享川端康成的《掌中小說集》,奧爾嘉.朵卡萩的《怪誕故事集》以及九井諒子的漫畫《抽屜裡的生態箱》。這些彷彿被剪裁、縫製成玲瓏外觀的作品,有些乃是極微時間的斷章,有些則是以空間的一隅暗示或映現著某個廣陌的世界。其中,九井諒子在分鏡與敘事結構上,展現出驚人的洞悉與獨特的幽默感,使人印象深刻。

接下來的這組,帶來的是約翰伯格的《影像的閱讀》、塔可夫斯基的《雕刻時光》以及傑森.德里昂的《敞墳之地》。前兩者的精緻、銳利與沈靜自不待言,而傑森的這本富含微觀視角的多物種民族誌,有很多地方使人驚嘆。這書就像是在看一篇由描述、談話與攝影構築的立體透視模型(diorama),並容許(理想的)讀者在敘述當中自由地放大被述物以觀察細節,彷彿我們眼中有手指可以放大觸控螢幕的畫面似的。這種沈浸似的體驗,最終還是要回到傑森.德里昂出色的敘事技術。

我想在這群選書中,最讓我著迷的部分就是數學。這邊帶來的是安野光雅的《進入數學世界的圖畫書》、瑞赫德.庫蘭特與伊恩.史都華等人撰述的《數學是什麼》(上下),以及由 Bruno Ernst 寫的《The magic mirror of M.C. Escher》。安野光雅在畢生的著作中,有相當多的繪本都在描述數學,並且致力於以兒童能夠理解的方式,在可愛的圖畫中交代有趣的,並且有時違反直覺的數學概念。《數學是什麼》乍看像是教科書似的東西,但伊恩.史都華在序中寫著「有意義的數學有如新聞工作——它報導一個有趣的故事。但又不像某些新聞報導,因為它的描述一定要真實。最好的數學就像文學——它把故事栩栩如生地帶到你的眼前,從而無論在理智上或情緒上都使你捲入其中。」這本數學書既不想讓數學因簡化、娛樂化而失去初衷,同時又在描述與解釋上費了許多功夫,讓這本書的內容盡可能落在讀者願意花費精力理解的範疇內。本書開頭也提到,讀者可以自行選擇想要閱讀的部分,是很親切的工具書。順帶一提,史都華也有其他有趣的著作,如《大自然的數學遊戲》和《生物世界的數學遊戲》(兩本皆為天下文化出版),歡迎讀者找來閱讀。

探討 Escher 創作的書籍,在市面上很常見。但 Bruno 著述的這本書,不僅讓人理解創作者的生平,同時也探討這些版畫當中的數學問題以及構作的技術。在這面向上,也能推薦 Douglas Hofstadter 所寫的《Gö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

我另外選了兩本劇本,一本是我鍾愛的劇作家伊歐涅斯柯的劇本選集,一本則是葉利尼克於 2017 年完成的劇作《邁向王道》(Am Königsweg)。這兩部劇本,以相當不同的結構與形式構成,但若將這兩本劇本視為映照社會與政治處境的鏡子,就會赫然發現要釀造這些劇本中引人發噱的荒謬,就得以我們當今生活之現實作為原料。

最後這一組則是藝術史與藝術理論的敘述方式。我選了由伊莉莎白.奧托等人撰述的《包浩斯的女性藝術家》,以及宮布利希、霍赫伯格和布萊克合著的《藝術、知覺與現實》。前者不單是描述了包浩斯中的女性群像,同時也陳述了這些創作者所帶來的影響途徑及其效應。而後者則給予我們多方面的帶領與提醒,並再次提及數學啟發的思索與分析工具:數學遠不只是計算或解題,而是在針對視覺外觀的感知和描述上最重要的基礎訓練。當然,有志於閱讀本類作品的讀者,一定不能錯過宮布利希的《藝術的故事》和《藝術與錯覺》。

也許讀者在綜合這些書的閱讀經驗後,能益發感到各種領域所具有的「敘事」多麼有趣,這種歡愉與人的整體活動產生的深刻糾纏,真的使人不可自拔。